今天,讲讲我对生鲜生意的理解。
这门生意的核心是:“生鲜”。
生鲜作为一个特殊的品类,它是一种农产品。农林牧渔,统称叫农产品。它跟工业品不同,有几个显著的特征:
农产品的品质特别不确定,而且在中国,农产品源头又特别分散。源头分散就没有办法集约化生产。
农产品在运输环节特别容易损耗。而生鲜生鲜,要“鲜”的话,它对时效性要求很高。如果运输过程中冷链没做好,或者时间拖长了一点,搬运中会产生很多的损耗。这就很麻烦。触点低效。
触点低效。指的是放在架子上卖,可能会有蚊虫,或者被晒干、风干,说被人挑挑拣拣的,菜蔫了,再或者说今天晚上没卖完,明天就不能卖了,等等。这叫触点的低效。
源头分散、渠道损耗、触点低效,这是“生鲜生意”面临的三个大问题。
因为中间环节的损耗,以及最后触点的低效,从源头到消费者,供应链条上有供应商,中间环节加价,这不可避免。最后就导致了一个结果:在源头的农民、牧民、渔民,从他们手上采购农产品的价格,和到消费者手上的价格,有相当大的差距。
这个差距,平均大概是在5倍左右。比如,农民那儿1块钱的西红柿,最后市民买到手,5块钱。5倍是估计的,大概平均是这样,不是每个菜都是5倍。
那么,你可能会问,中间的4块钱到哪里去了?重点来了。这4块钱的效率如果能提高,就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。
我们说,任何一种商业模式,都要创造所谓的“全局性增量”。
生鲜生意的关键在于,它的全局性增量在哪里?有没有一种创新的办法,能够把1块钱的东西,不卖到5块钱,而把它卖到4块钱,3块钱,甚至更低?这是生鲜生意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
但是,这件事情它能不能真正做到,我们得慢慢来看。它有个过程。
现在赛道上的这些玩家,都是在对“生鲜生意”做尝试。他们正在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我们刚才说的三个问题。
比如,社区团购。从纯商业的逻辑上来看,其实我是看好社区团购的。不仅是我看好,这些巨头之所以投入做这事,也是因为他们看好。投入那么多钱去做,甚至被称为烧钱,为什么?就是因为它的大逻辑是成立的。
它正在试图解决问题,提高效率。
首先,针对触点的低效,解决方式有很多。我举两个例子。
这些都叫触点低效,是有机会被解决的。
然后,降低渠道的损耗。以前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渠道损耗的问题呢?
改进装菜的箱子大小,把箱子做的直接就能够摆上货架,猕猴桃、青菜,包装好,都预制好,先放在箱子里面。然后只要把盖子一撕,就能整箱直接摆在货架上卖了。
为什么要这样做?因为你只要搬动一次,就有损耗。你把猕猴桃拿出来一次,就有可能会捏坏它。你想想,一个猕猴桃,如果被捏了五六次,再到你手上,额,一言难尽了。所以传统用这种办法解决。
另外,以往买菜大概要经过农民,采购商,一级批发市场,二级批发市场,然后到菜场,最后到消费者手上。现在换做社区团购,大家这么多人买,只要把需求集中,就可以从一批直接拿货,供给团长,或者供给生鲜电商的平台,这样做,减少了中间环节,减少环节从而减少损耗。
但不可避免的是,它当然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上升。本来是大批的运到农贸市场的,一次性集中物流;现在要通过电商的方式,一个一个的分散运输,送到你手上。从集中变成分散,带来了物流成本上升。
物流成本的提高,是损失。但是把其他中间环节集中,集中就有办法集中提高效率,比如,可以不断往上游追溯,说不定能追溯到农民那儿。这样的话,通过集中所创造的价值,有机会抵消掉物流分散所带来的成本,和其他额外的消耗。
于是,带来第三件事情:一个巨大的采购商出现了。
这个巨大的采购商,可以是电商平台,是商超,是社区团购App。他们可以一次性地把一整片地全部包下来,集中生产。包下来之后,农民的收入会有很大保障,他们可以专心种地。
因为需求量大,也因为大采购商出现,这时甚至有机会把大片的土地联合起来,用现代化的方式来耕种。在上游通过规模化,工业化的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效率,把分散变成集中,同时还能进一步地降低成本,然后提高效率。
这是生鲜赛道上的玩家试图做的事情。至于是不是电商不重要,是平台式的,还是线下的,形式不重要。它们背后的目的,都是把我们刚才说的三个环节的效率提高,形成中间环节的规模化,末端环节的分散化,然后倒逼上游的规模和效率,从而创造全局性增量。
这个逻辑本身,是有机会成立的。大家都是在尝试,谁跑出来,谁做的好不好,不一定。但最后一定有机会把整个行业的效率提高。这也是生鲜这门生意拥挤到卷起来,“卷”式前进的原因。